“绿色标尺”如何服务产业?佛山工厂“上楼”帮企业减负|粤来粤美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并积极利用这一“绿色标尺”,帮助现代化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产业和环境如何共赢?近日,记者走进佛山,去看看那里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践。
企业“上楼”统一处理生产污染物
走进位于佛山均安镇的奥百达表面处理环保科技产业园,超30家表面处理企业正在有序生产。与普通园区不同,该园区由6栋“上楼”发展的工业厂房组成——1楼为废水集中处理区域,2楼及以上为厂房,顶楼则建有废气集中处理设施。
园区总经理欧阳健生介绍,园区推行“生产上楼、分类收集、管道架空、集中治污”模式,对各企业生产的废水统一分类收集、集中处理与排放,“我们建有多种废水处理管道,含铬废水、封孔废水、磷化含镍废水等都能实现无害化处理。”

奥百达表面处理环保科技产业园。
佛山锦上花涂装工艺有限公司是一间为比亚迪、小鹏等新能源汽车生产零配件的企业,于2022年搬进园区。“搬来之前,我们是自己购买设备处理生产废水,处理成本高,效果也没那么好。”该公司总经理陶大志介绍,搬进来后,园区统一处理污水,设备更专业、效果更好,“最重要的是省心,我们只需专注生产,不需要再为是否达到环保要求而担心。”
6栋厂房的顶楼,是园区集中处理废气的地方,配有VOCs(挥发性有机物)处理、酸雾废气处理、碱雾废气处理等多套设备。欧阳健生介绍,园区的废气污染物,主要包括喷漆与烘干废气、酸碱雾废气和废水处理站运行废气,“从设备运行状态看,企业排气顺畅,废气处理能力能满足园区企业的生产要求。”
而将时针拨回两年前,该园区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园区周边灯饰、家具五金、塑料等产业发展快速,均安镇附近集聚了大量小微企业,且大多数涉及金属表面处理工艺。
“这些企业分布散乱,厂房陈旧,生产设备和环保治理设施相对落后,并不符合新的产业环保标准要求。”欧阳健生说,“加上每家企业都需要单独配套治理设施设备,不仅成本高、负担大,而且管理不规范,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行业升级迫在眉睫。对此,佛山以全省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为契机,近年来将分区管控作为优化产业布局、指导村级工业改造、改善环境质量的顶层制度。
“通过实施分区管控,不再像之前那样任由企业遍地开花、散乱分布,而是引导产业集聚起来,统一管理。”欧阳健生介绍,一方面,要给工业发展划边界,解决“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建设园区公共设施,把集中治污等环保基础设施与园区“水、电、路、网、气”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体推进。

园区对企业废水统一分类收集、集中处理与排放。
此番改造很快便带来明显变化。根据2024年评估结果,园区废水和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满足规划环评总量要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园区内企业环保治理投入比园区外企业显著减少,企业负担明显减轻,村集体与村民的厂房租金收入也得到提升。
提前介入助推项目早落地
近年来,佛山也积极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产业布局、园区管理、项目准入等领域广泛应用。
记者获悉,佛山正将分区管控和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衔接,作为优化产业布局、指导村级工业改造、引导开发建设、改善环境质量、服务审批改革的顶层制度来设计谋划,破解“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等难题。
佛山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梁杰介绍,分区管控的一个亮点是帮助源头化解“楼企”矛盾,近年来佛山应用分区管控成果,优化了约500个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用地规划,“一般新的土地开发或调整区域都会编制土地控制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重要的审查参与机制,如果工业用地紧邻村民或楼盘的,我们会要求设立合理的绿色隔离带,或设置一类工业用地(即低污染、轻污染隔离带)。”

园区厂房顶楼放置着多套废气集中处理设备。
同时,分区管控在推动现代化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上作用明显。佛山将规划环评作为园区设立的基础条件,在园区设立时,便利用园区规划环评机制,充分衔接分区管控要求,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本底、排水条件等,给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产业规模划定边界,配套好环境治理设施,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建立好平衡。
另外,分区管控也正帮助当地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一方面,结合分区管控、规划环评要求,对重点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及时研判项目落地存在的环境制约因素,并针对性给予帮扶指导,助推项目快开工、早落地。
另一方面,深化项目环评审批改革,推动符合分区管控、园区规划环评要求的范围内建设项目实施环评降级、告知承诺制审批和“两证合一”改革措施。截至目前,佛山已有34个园区或区域实施环评审批改革,享受改革红利的项目累计超过700家,环评审批整体时限缩短60%以上。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良科 张子俊
图片:受访者提供
【作者】 曾良科;张子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