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总部“种”进稻田里 一个林盘就是一家规上企业

2025-09-09 08:57:00 围观 :0次

“藏”进林盘里的企业。受访单位供图

初秋的成都,微风和畅。在郫都区德源街道的东林艺术村,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开的绿色画卷。田边小路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并肩散步,偶尔停下,举起手机对准天光云影、稻浪远楼——他们不是游客,而是在这里工作的科创人。

“午休出来透透气,晒晒太阳,换换脑子。”他们笑着指向身后——稻田边,一栋简约时尚的两层小楼安然矗立,门边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步科。这里是步科的西南总部研发基地。

这里是德源街道打造的“田园总部”。没有密集的厂房,不见高耸的写字楼,只有湛蓝的天空、无边的绿野,和一栋栋散落在林盘间的精致建筑。路在田野中蜿蜒,连接起办公点与自然。更令人惊叹的是,每一个林盘院落里,都藏着一家“规上企业”,年产值均不低于2000万元。

就在不久前,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发布“2025中国活力街道研究”成果,德源街道成功上榜“2025活力街道500强”,并跻身“西部100强”。这片田野,正静悄悄地爆发着惊人的创造力。

研发中心“择田而居”

灵感更足了

走进步科成都研发中心,年轻的小王正在电脑上调整参数,进行设备运动控制的模拟测试。窗外是一片金黄的稻浪,偶尔有白鹭掠过田间。“在这里搞研发,灵感都多了不少。”小王笑着说,去年刚毕业的他从没想到,自己会在稻田边搞研发。

为什么科技企业愿意把研发中心“种”在稻田边?步科是机器人与智能设备的运动控制与人机交互部件供应商,去年8月正式把西南总部研发基地入驻到了东林村。他们看中的,正是这里的生态与安静。成都步科智能有限公司负责人唐雪艳说,“在田园里搞科技研发,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头一遭,但效率反而更高。”

她坦言,“没有城市的嘈杂干扰,心情明媚,思路也清晰。有时候遇到技术难题,到田边走一圈,回来就有了解决方案。”

为什么选择德源街道?落地之前,董事长唐咚亲自来郫都区考察多次,“这里靠近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这些高校资源如同源源不断的活水,为步科人才库注入新鲜活力。我们不仅把这里当成研发中心,更打算建成未来行业峰会举办地。”

农舍变身研发空间

28家企业“藏”进林盘里

步科不是独行者。沿着田间小路漫步,不经意间就会邂逅一个个精致的院落。青瓦白墙,竹影婆娑,看似普通的农舍,走进去却别有洞天: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热烈讨论的研发团队,墙上挂着复杂的技术图纸……

在德源田园总部,像这样“藏”于林盘中的企业已有28家,总投资额超过6.3亿元。其中,袁隆平种业硅谷项目在这里扎下根,建起106.5亩试验田,其研发的超级稻单季亩产高达1251.5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引进的大美科创,直播小微盆景,去年销售额高达8000万元;川润股份的研发中心及院士工作站也正在加快推进,总投资约2亿元,未来将成为区域科创的又一引擎。

“能够成功引进这些企业落户,源于我们街道发展定位的精准。”德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雷告诉记者,街道地处郫都、温江与高新西区三地交会,产业基础好,技术人才聚集,研发比例较高。德源街道巧妙定位——“不承接生产制造,而是吸引企业的研发总部和创意团队。”

“我们有深厚的农业底蕴、丰富的林盘资源。”陈雷说,“于是提出‘一个林盘就是一家规上企业’的发展思路。”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股份合作等模式,将传统林盘改造为高品质研发空间,吸引企业落户,逐渐形成乡村林盘田园研发总部集群。

德源街道没有只做“房东”,而是一步步补足住宿、文化与休闲功能。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德源大蒜,周边还布局了农业展示体验区,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引进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农业创新等类型企业,进一步扩大林盘总部集群规模。”陈雷表示,“我们要让这里不只是办公地,更是灵感发生地、产业对接地、人才集聚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