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读城”|这些宝藏非遗都和南京老地名有关
木匠坊、弓箭坊、鞍辔坊、踹布坊、颜料坊、织锦坊、钦化坊……南京秦淮区有很多带有“坊”的地名,这些地名都是怎么来的?秦淮总共有多少“坊”?近日,江苏“读城”行动启动,省民政厅发布“读城行动•阅读地名”总体方案,引导市民、游客跟着地名“行走城市趣游”“传承红色基因”“挖掘多元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沿着地名逛秦淮,而且这些属于秦淮的老地名和南京非遗也有着紧密关联。
秦淮的这些“坊”被称为“金陵十八坊”,念第二声fáng,是指小手工业者的作坊,为明太祖朱元璋时建立,在南京的城市历史中有重要的地位。熙南里民俗博物馆中还专门设有“金陵十八坊”展厅,讲述着其中的金陵往事。
“金陵十八坊”始于明初,从地图上看,“金陵十八坊”都是沿秦淮河而建,各坊分布十分密集。据史料记载:“金陵十八坊”的工匠人口有十余万,是明朝时军需品与民用品的生产场所。正因“金陵十八坊”的存在,才有了闻名遐迩的南京云锦;南京独有的“白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被织锦工人传唱出来的。
“金陵十八坊”,极大推动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每个匠人坊是一个区域,对应着很多有趣的地名,比如:织锦坊有仙鹤街、吉祥街、中华门(聚宝门)、剪子巷等,弓箭坊本身已成地名,其实还包括洋珠巷、升州路等。
南京自媒体博主“金陵灵不灵”介绍,以钦化坊为例,现今为秦淮区笪桥所在地,自明代起是扎灯结彩的手工业作坊的聚集地。明清时期,南京灯市“主场”就在笪桥一带。清代甘熙《白下琐言》中记载:“笪桥灯市由来已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而现在,南京旅游集团熙南里笪桥灯市,每年都会与市民游客见面。如今的笪桥灯市,不仅仅是赏灯团聚的盛会,也是各项非遗集中展示的盛会。于灯火璀璨中,体验非遗之美、文化之美,已成为游客每年相聚熙南里的“理由”。

如今的笪桥灯市
如今在南京古老的明城墙内,依然保留着仙鹤街、箍桶巷、金银街、绒庄街、扇骨营等地名,那是民间手工艺(非遗)生产和生活的生动场景,更是南京的文化名片。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非遗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秦淮区非遗数量位列省会南京第一。目前,在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秦淮非遗馆指导下,南京传统技艺协会正在打造“金陵十八坊”线上线下平台,为民间手工艺(非遗)人搭建策展、研学、推广、交流平台。
秦淮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地名的形式,一些城市的记忆被代代传承了下来,关于“金陵十八坊”的故事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昇/文 陈金刚 朱信智 曾宏亮/视频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