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当“慢工出细活”

2025-08-25 16:42:00 围观 :0次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程振伟

图源:视觉中国

秋日伊始,杭州率先迈出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一步——从新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个学年不少于10课时,并同步发布课程纲要和教师素养框架。这一举措不仅走在全国前列,更展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教育理念:人工智能教育不应是应试的附庸,而应是素质的生长。它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像培育树苗一样,循序渐进,由感知到认知,由用心到用脑,最终达到“动脑动手”的知行合一。

杭州的课程设计体现了明显的渐进性特征。低年级学生从“使用意识”起步,中年级开始“主动使用”,高年级尝试“协同解决问题”,初中阶段培养“价值辨别”,高中阶段则提升到“创作创新”。这种分层递进的安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了“一刀切”的盲目冒进。正如树木生长需要阳光雨露的持续滋养,人工智能素养的形成也需要经历从意识启蒙到能力生长的循序过程。

然而现实中,人工智能教育却面临着被异化的潜在风险。在科技浪潮的冲击下,在教育政绩意识驱动下,存在着将人工智能教育简单等同于编程竞赛、算法比拼,用考级、评分、排名等应试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可能性。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不仅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反而可能扼杀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是培育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而非简单的技能训练。

要践行素质生长式理念,首先需要锚准教育评价方式。人工智能课程不宜采用传统学科的量化考核标准,而应关注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参与度、创新性和合作精神。杭州发布的教师素养框架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支撑。只有教师首先理解并认同素质导向的教学理念,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落实生长式教育。

其次,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打破校园围墙,善用社会资源。杭州地处长三角这一科技创新高地,拥有丰富的高校、企业和社会资源。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高校研学、科技馆实践等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科创潜力,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这种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社会大课堂”模式,正是生长式教育的重要体现——让学习回归生活,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技术只是工具,人的成长才是目的。在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不应追求高深算法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对创新的热情、对伦理的思考。正如杭州课程纲要所体现的,低年级重在“意识培养”,高年级才逐步提升到“创作创新”,这是一个从心到脑、从脑到手、从手到心的知行合一过程。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正重塑人类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公民科技素养、重塑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使命。杭州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样本:只有坚持素质生长式理念,避免应试教育的短视行为,才能培养出既掌握技术又具备人文关怀,既善于创新又恪守伦理的新一代。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这片教育的试验田里,能够长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参天大树乃至繁茂森林。

(作者系教育部网络教育名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