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多举措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看咸阳》讯:4月22日,记者从“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 ”系列新闻发布会咸阳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咸阳高度重视开发区建设,多措并举不断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怎么看”,也就是战略定位。2024年,咸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县域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2.4%;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557.2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66%。全市开发区共入驻企业180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6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1.2%,高新技术企业619户,科技型中小企业788户,带动就业18.5万人。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咸阳对开发区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举措落地见效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咸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开发区建设作为推动“四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作为县域经济的储能器、产业发展的裂变器、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器,不遗余力、攻坚克难,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是“怎么办”,也就是破除障碍,缺什么补什么。针对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咸阳出台《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创新财政税收、薪酬管理、运营公司管理等机制,推动开发区实体化、市场化运营;针对功能不明晰问题,进一步系统规划,明晰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开发区聚集,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比如说市长举例的彬州化工园区;针对能级不高问题,实施开发区“提档进位”和省级开发区创建“清零”行动,鼓励咸阳高新区在全国排名进位,支持三原高新区、兴平高新区、咸阳经开区等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创新高质量项目建设“五晒五比五提升”,提质量、扩规模,咸阳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三原高新区、兴平高新区、长武经开区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或接近200亿元;针对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制定了《2025年度县域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监测评价办法》,市财政列支1亿元用于对开发区的奖补;针对要素紧缺问题,优化资源配置,要素向园区聚集,优先将土地指标、环境容量、财政资金等稀缺要素向园区倾斜。
三是“怎么干”,也就是聚链成势。咸阳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发展理念,围绕“16+8+3”重点产业链,聚焦园区、聚力项目、聚合产业,推动开发区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中低压输变电产业、兴平市航空航海装备产业、三原县绿色食品产业等一批产业集群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紧盯开发区高质量项目建设,优化“四个一批”项目管理机制,开展项目观摩“晒比评”等活动,常态化开展“一对一”调度,全力破解项目建设难题,实施营商环境“六聚焦六突破”行动,以更优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吸引大批好项目、大项目落户咸阳。2024年至今,全市开发区招商签约项目272个,总投资812.35亿元,开工建设项目190个,实际使用内资197.12亿元。谋划储备政策性项目591个,总投资1350.47亿元,正在推进建设的项目145个,总投资361.14亿元。
(咸阳广电全媒体记者 高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