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大策略 争取三力协同

2025-08-29 07:11:00 围观 :0次

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五五”区域教育规划,是从区域层面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破解区域教育难题的关键抓手。

战略基点:以科学决策锚定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精准坐标

精准画像,摸清教育发展的家底与痛点。全面掌握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基础数据,科学评估“十四五”教育规划执行效果与遗留问题,尤其关注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教育供给与人口变动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匹配度,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还要运用大数据分析、GIS技术等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人口变动趋势的可视化呈现与精准预测。

需求导向,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研究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城市功能定位对人才结构、技能需求、科技创新等提出的新要求,明确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核心发力点,确保教育供给侧改革有的放矢。

目标科学,设定可衡量可达成的指标。目标要体现出对标国家和区域要求的先进性、立足本地实际的可行性,以及量化指标为主的可测性。

价值坐标:以民主决策汇聚区域教育发展的磅礴合力

主体多元,构建开放参与的格局。打破规划编制“内部循环”局限,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外,可设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咨询委员会和专题工作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

渠道创新,提升问计于民的实效。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拓宽参与渠道,及时反馈意见采纳情况,提升公众参与的深度与体验感。

聚焦共识,平衡各方的合理诉求。规划编制中要建立有效的意见整合与冲突协调机制,可通过充分讨论、专业引导、数据支撑,聚焦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核心价值,寻求最大公约数。

实践路径:以依法决策筑牢区域教育规划的法治根基

程序法定,严守编制流程规范。严格遵循国家和地方关于规划编制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的程序步骤,确保每一步骤有据可依、有记录可查,杜绝规划编制的随意性和“走过场”。

内容合规,筑牢政策法律根基。教育规划的文本内容必须与上位法及国家、省级教育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提出的目标、任务、举措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红线。

权责明晰,保障规划落地生根。规划文本应清晰界定各项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改革举措的责任主体、实施路径、阶段性目标和完成时限,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动态调整和问责机制,确保“规划图”有效转化为“施工图”和“实景图”。

(作者系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9日 第09版

作者:朱庆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