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加持+地标认证!紫云春茶“走红”全国市场

2025-04-20 12:55:00 围观 :0次

4月18日,清晨的坝羊镇黄金叶茶园,晨雾未散,茶香袅袅。茶农杨二妹的指尖在茶树间翻飞,一芽一叶的嫩绿被迅速收入竹篓。“每天能采10斤,挣250元!”

这样的场景,在安顺市紫云自治县的茶山上随处可见。从2014年至今,这片曾以玉米种植为主的贫瘠山地,已蜕变成4.3万亩生态茶海,年产值突破2亿元。

好山好水出好茶,在坝羊,茶与山的缘分,由来已久。从最早的地垄茶开始,生活在坝羊镇的布依族群众,已将当地茶文化延续上百年。

2014年,当地依托高海拔、多云雾的生态优势,将荒山荒坡盘活为茶园。短短11年间,茶企从零增至22家,形成20公里的茶叶产业带、3个茶叶产业集群,昔日的“地垄茶”跃升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紫云春茶”。

“干净茶”是贵州茶产业的名片,具有核心竞争力。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打响产业“品牌”?让消费者喝上一杯“干净茶、放心茶、安全茶”,成为坝羊茶人的共识。

“干净茶是贵州的生命线!”贵州土红坡茶业负责人冯玲站在有机茶园里,指着满山茶树说。这里的每一株茶树都遵循欧盟标准,禁用农药除草剂,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诱杀害虫,科学施用农家肥,同时,贵州大学茶学院专家团队常年驻点指导,从土壤pH值到茶叶采摘,科学管控贯穿全程。

坝羊镇党委书记杨开胜介绍,坝羊坚持走“生态种茶,绿色防控”的发展之路,以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省茶科所提供技术支持为依托,用心种干净茶、放心茶、安全茶。

这份匠心换来的是市场认可,在浙江安吉白茶城,坝羊茶“日日售罄”;在全国斗茶大赛中,紫云茶斩获“国饮杯”特等奖、“中绿杯”毛尖评比金奖等十余项荣誉;2023年,“紫云春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一片叶子形成产业链在坝羊逐渐成型,壮大茶产业基础的同时,坝羊正努力开辟“茶旅融合”新赛道。

“种茶是基础,卖茶是关键,茶旅融合是未来!”坝羊镇人大副主席陆跃贤说,依托布依族风情、暗河景观和红色文化,当地打造出“上茶山、品茶香、住茶宿”的全产业链。2024年首届采茶节吸引20余家茶企竞技,“金手指”采茶大赛成为新IP。

一片小小的叶子,衍生出一个产业,带动着一方经济的发展,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紫云自治县板当镇。

2021年开始,当地围绕茶产业做文章,在规模化种植、品牌打造、延长产业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茶产业蓬勃发展。

4年过去,如今站在山顶,举目远眺,目之所及,皆是成片翠绿茶树,曾经的满目荒芜被绿意盎然取代。而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土地整理、日常管护再到春茶采摘,都需要大量人工,春茶的采摘为村民们带来了收益。

紫云县板当镇小寨关村茶园基地现场管理人员雷小鹏介绍,今年开园以来,每天至少有三四百个人来茶园采茶,每天发放工资达三四万元以上,茶园预计产值能达到800万元。

茶产业已成为板当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目前,全镇茶叶产业已达8000余亩,覆盖小寨关村、丙贡村、硐口村多个村寨。

从一片叶子到一个产业,紫云用十年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紫云自治县把坝羊镇、板当镇规划为茶叶种植核心区域,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茶产业。并从种植管护、发展模式、加工延链上下功夫,推动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新赛道。

2024年,紫云全县茶产业规模达5.009万亩,投产4.2514万亩,产量1575吨,实现产值 2.52亿元。全县31家茶叶企业与专业合作社、13家加工企业协同发力,福鼎大白、茗山131、安吉白茶、黄金叶等品种丰富的茶类销往各地。

同时,当地持续深化品牌建设,积极组织茶企亮相展销会、博览会等平台,以赛促产、以展拓市,全力提升“紫云春茶”的品牌影响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编辑 胡彪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