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行,说走就走?先做一下这些出行安全“必答题”!

一家人包车旅游途中坠崖落水,致2死5失踪;意大利街头遭遇扒窃,钱包护照不翼而飞……随着暑期旅游旺季来临,多起安全意外事件接连发生,为游客敲响了警钟。昨日,海岸君走访沪上多家旅行社,业内人士结合案例提醒:无论选择何种出行方式,“安全关”必须贯穿旅程始终。




自由行热潮下的“熟人陷阱”:私车私导藏风险

中高考落幕,学生群体的自由行迅速升温。高三家长刘女士的孩子与同学相约川西,从订高铁票、酒店到规划路线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透着一股“我的旅行我做主”的朝气。去哪儿旅行平台数据显示,高考后多人出行的酒店订单占比超七成,西北环线、海滨城市、美食之都成为热门之选。然而,这种“说走就走”的自由背后,暗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不少游客通过论坛、社交群联系‘熟人’推荐的私车、私导,看似省钱方便,实则缺乏保障。”一位旅行社负责人介绍,这类“散拼式”出行往往连正规合同都没有,不少司机是外地临时接单,对当地路况一知半解,所用车辆更是未经合规备案的非营运车。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或突发事故,游客既难以取消已预订的酒店,又缺乏专业团队的应急支持,很容易因“不想浪费行程”的心态冒险前行,将自己置于险境。
相比之下,旅行社的专业保障优势尤为明显:背后有专人实时追踪目的地天气、路况,提前研判风险并制定应对方案。
“比如近日新疆独库公路突降暴雪,我们的安全团队第一时间联动——有人紧盯当地气象预警,有人协调酒店客房与备用车辆,一旦需要启动预案,既能及时规避危险,又能最大程度保住游客的行程体验。”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建议,携带老人、儿童出行的家庭,不妨选择大型旅行社的团队产品;即便是偏爱自由行的游客,也应通过正规平台预订当地服务,确保交通、住宿等关键环节资质可查、责任可溯,让自由行的“自由”有安全兜底。


出境游“丝滑”背后:防盗与合规是两大关

随着出境游政策持续放宽,日本、泰国等东南亚目的地的自由行占比已超六成,自驾游也成为不少家庭深度探索当地的选择。然而,在“丝滑”出行的便利背后,潜藏着需要重新适应的安全规则与细节。

“罗马斗兽场周边、巴黎地铁里,针对中国游客的扒窃案件近期明显增多。”深耕欧洲游多年的领队李小姐透露,暑期是境外盗抢案件的高发期,部分游客习惯将护照、现金随意放在随身包外侧,或是在景区拍照时随手放置物品,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她建议,游客出境前可备好“防盗套装”:重要证件扫描存档云端,随身携带复印件应急;使用贴身防盗腰包收纳贵重物品,在人群密集处避免暴露财物,不给小偷可乘之机。

如今,选择出境自驾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而提前吃透当地法律法规是安全出行的前提。
一位旅行社负责人提醒,不同国家对驾照的要求差异显著:法国、德国等申根国家明确规定,非欧盟驾照必须搭配官方认可的翻译件;亚洲地区更显细致——日本仅承认国际驾照(IDP)或经认证的日文翻译件,韩国则要求提供韩文翻译认证;北美地区规则更具地域性:美国加州、纽约等热门旅游州,多数租车公司需查看驾照翻译件,加拿大各省则相对统一,基本要求英文或法文翻译认证件。
此外,境外交通规则与国内的差异也需格外留意:右舵左行的驾驶习惯、环岛让行的优先级、停车标识的特殊含义等,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建议提前登录当地交通部门官网查阅指南,甚至通过模拟视频熟悉操作细节,避免因“习惯性操作”引发意外,让自驾的乐趣不被风险干扰。


这些“安全细节”别忽视

除了上述风险,业内人士还总结了暑期旅游的“高频隐患”。
涉水安全:海滨、河流景区需警惕离岸流,不在无救生员区域下水;参与漂流、皮划艇等项目时,务必穿好救生衣,不擅自脱离队伍。
山区避险:暴雨后易引发滑坡、泥石流,避免前往未开发的“野景点”;徒步时随身携带口哨、手电筒,与同伴保持通讯畅通。
饮食卫生:夏季食物易变质,不生食路边摊海鲜、凉菜;前往高原、热带地区前,备好肠胃药、防中暑药品。
应急准备:提前保存目的地大使馆(领事馆)电话、景区救援电话;购买涵盖医疗、行程取消的旅游保险,明确理赔范围。
“安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多位旅行社负责人强调,暑期出行前,不妨花10分钟做一份“安全清单”:查天气、看攻略、备物资、存电话。唯有将风险想在前、做在前,才能让旅途的美好不打折扣。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杨玉红
图 片 | 东方ic
编 辑 | 任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