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飞机听诊器” 助圆国产大飞机梦

刘宇辉带领团队运用科技手段保障飞行安全。
受访者供图
4月30日,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向全社会发布2025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航”)工程技术分公司飞机系统工程管理专家刘宇辉入选2025年“最美职工”,全国仅9名同志获得这一殊荣。
作为中国首个“飞机听诊器”南航天瞳系统的开创者,刘宇辉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央企楷模”“中国质量工匠”“南粤工匠”等一系列荣誉。29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突破,用工程师的专业与执着,书写属于民航人的匠心,为中国民航产业腾飞插上科技之翼。
从零突围
上世纪末,随着国内大量新机型的引入,如何运用科技手段保障飞行安全,是一道难题。能不能远程对飞机进行实时“听诊”?最开始,只有厂家拥有这种监控功能系统,但服务费动辄以每小时上千美元来计算,关键技术更是无从获取。
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南航,决定自主研发。刘宇辉不仅拥有飞机通信、导航、记录系统方面的专业功底,还酷爱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开发。当前辈向他抛去“橄榄枝”时,他便一口答应下来。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条件下,设计研发艰难起步。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和团队成员在闷热的办公室里加班加点,直到深夜凌晨;从寒冷的东北停机坪,到炎热的海南三亚,留下无数个实地勘查的脚印;为了攻克飞机数据传输的卡顿难题,往返广深两地数十次;为了配合一线倒班工作,深入调研、推广和安装,在维修现场连续奋战好几天……
刘宇辉感慨地说:“所有创新的道路都要从荒芜中开拓。没有勇气和毅力,很难在渺茫空白的环境中坚持下来。现在回头看看,非常感激当初勇于创新、无所畏惧的自己。”
靠着一股子“开始了就不轻易丢弃”的韧劲,2001年底,南航“飞机远程诊断实时跟踪系统”(“南航天瞳系统”原型)基本完成;2006年,该系统获颁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是南航第一项发明专利,获得了民航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属于首创,填补了行业领域空白,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薪火相传
推门进来,窗外的飞机呼啸而过,电脑前的工程师们正在认真讨论参数,这是飞机系统工程管理办公室的日常。人群里,刘宇辉紧盯屏幕认真分析数据。2016年,刘宇辉的团队正式成为以他名字命名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随后一路获评民航级、省级创新工作室。从专利到软件著作权,从科技论文到飞行大数据与飞机健康诊断集锦,他们从未停歇。
很快,“远诊系统”扩展成兼容世界多种主流机型的自主系统,历经多次迭代,升级为现在的南航天瞳系统。如果说刘宇辉他们是“飞机医生”,南航天瞳系统就是“新型听诊器”。如同给飞机装上了“健康手环”,南航天瞳系统可以对飞机进行全方位健康监控,能提前预警故障,甚至“未病先治”,极大提高了飞机的安全性和维修效率。
然而,对于刘宇辉团队来说,更大的心愿是为中国民航的崛起做点事情。2010年,中国商飞年轻的工程师到南航交流,刘宇辉团队毫无保留地将当时的工程刚性需求、工程应用经验和使用心得无私分享,就商飞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原型技术架构给予中肯建议。
在后续的实践中,刘宇辉还多次参与国产大飞机的项目评审。目睹商飞研发的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打上“中国制造”烙印,刘宇辉非常开心:“能够在国产大飞机的发展历程中写上浓重的一笔,我充满骄傲。”
2020年,南航把第一架C909接回家;2024年,南航引进第一架C919。刘宇辉始终走在最前沿,带着团队快速开发天瞳系统国产民机监控模型,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要项目,为国产大飞机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匠心如磐
“他是工作狂,我一直无条件支持他。”刘宇辉的爱人也是南航机务领域的资深专家,是他并肩前行的真挚战友。飞机对一般人来讲是交通工具,对他们而言早已是生活和事业的一部分。
2019年,刘宇辉曾作为“央企楷模”代表,参加国庆阅兵仪式并乘坐彩车。“当时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我们一起站在彩车上,尽管职业不同、社会分工不同,但国家对我们创造价值的认可度却相同——我们都是劳动者,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正是每一个普通劳动工作者的价值。”
一晃多年过去,从研发之初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为万千航班保驾护航,刘宇辉一直说:“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长征路。不能停下脚步,不能躺在成果上,还要不断追赶时间。必须使用更新的技术,积累更多的技术储备,才可能应对这些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挑战。即便有朝一日我交出了接力棒,我曾经带领的团队,也将顺着共同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 刘倩 通讯员 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