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暴雨“逆行者”:不落一村 不漏一人

2025-08-11 11:49:00 围观 :0次

央广网石家庄8月11日消息 7月28日凌晨3时,太行山脚下的河北兴隆,暴雨如注。六道河镇六道沟村村民商振路、贾纪萍老两口,在熟睡中被暴雨惊醒。“洪水涌入房屋,很快就没过了床,当时我们都慌了。”正当老两口手足无措时,一束手电光穿透雨幕——村党支部书记商桂福带着驻村干部及时赶到,他们推开窗户,背起老两口,艰难跋涉将其转移到安置点。安顿好老人后,他们又转头扎进雨中……

今年7月下旬,暴雨突袭河北阜平、滦平、兴隆等地。从逐户排查隐患点到争分夺秒转移群众,从昼夜抢修基础设施到精准分发救援物资,危急关头,河北广大干部群众,许多“逆行”身影守护生命。

救援人员转移受伤群众(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冲破孤岛

他们争分夺秒转移群众

“别怕,有我在!”循着声音望去,齐腰的洪水中,保定阜平县方太口村党支部书记李风国,正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被困在家的刘宝华老人走去。

7月25日下午,方太口村的上空骤然阴沉,豆大的雨点倾泻而下。李风国望着暴涨的河水,抓起衣服就冲进暴雨中。“东南角那几户必须马上撤!”他跳上铲车,直奔全村地势最低的东南角——那7户人家里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第一批群众刚转移到安全地带,洪水已经没过了他的膝盖。刘宝华老人被困在屋内,铲车无法靠近。李风国扛起30多公斤重的木梯,借助铲车艰难爬上湿滑陡峭的屋顶。短短几米,他硬是在风雨中挪动了六、七分钟。

当李风国顺着梯子下到屋内时,洪水已经没过了他的胸口。“那会儿别提多害怕了,书记双手托住我时,我这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刘宝华老人回忆道。

5个小时,方太口村200名被困群众安全转移,无一伤亡。李风国一人转移了27名群众,其中有7名65岁以上老人。

同样的守护在燕赵大地接力上演。

7月23日18时至29日20时,承德市中南部出现极端降水天气,期间引发的山洪致使多个村庄瞬间与外界失联,成为漂浮在洪流中的“孤岛”。

“大娘,赶紧走吧,实在是不安全!”7月26日临近傍晚,28岁的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干部王振宇,面对不肯转移的南台子西沟村村民常秀兰急得直跺脚,眼泪夺眶而出。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王振宇和同事记不清往常秀兰家跑了多少趟。看到这些小伙子动真格了,常秀兰终于不再观望,答应转移到村委会。

王振宇(左)与被转移至临时安置点的村民交谈(央广网发 马心依 摄)

26日傍晚时分,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倾盆而下。这时,全村已经有16名村民安全转移到村委会。第二天得知家里房屋倒塌,不少村民后怕不已,拉着王振宇的手一个劲地表示感谢。

捱到27日天蒙蒙亮,大家走出村委会,只见眼前一片狼藉。路被掀翻,电线杆倾倒,河道水势汹涌,汽车像纸团一样被水流卷走。最让人着急的是,有村民受伤急需救治。

“现在当务之急是和外界取得联系。”经过一番商议,王振宇决定和同事以及另外两名村民外出送信。28日清晨,他们沿着水毁道路直奔乡政府,终于,在经过7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后,于下午1时许抵达了附近的于营子村,把失联村里的信息及时传递了出来。

八方驰援

他们从泥水里蹚出生命之路

7月29日10时许,已经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的商桂福在村头断桥处焦急张望。突然,他看到对岸出现了二三十个熟悉的橙色身影——消防救援人员正扛着物资,拉着绳索在湍急的洪水中艰难跋涉。“看到他们,我就知道有救了。”商桂福回忆道。

灾害发生后,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从全省紧急抽调精锐力量在滦平、兴隆两县实施双线救援。截至8月6日,累计出动救援力量1449人次。

时间拨回到7月28日1时,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划破宁静。承德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救援指令,仅仅两个小时准备,这支肩负使命的队伍便奔赴滦平县马营子乡。

“第一批突击队员一共15人,分两路进入核心受灾区。”承德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科科长李博告诉记者,由于灾情导致沿途道路中断,救援队绕行进入,车开了整整5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简单安顿后,便进山展开救援。

承德市消防救援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侯佳男是最早深入核心灾区的救援人员之一。“由于道路被冲毁,我们只能徒步前往事故核心区域,中间要经过三座断桥,还要跨越激流以及乱石滩等行进比较困难的区域。”行走15公里后,他和队伍终于抵达核心灾区。

救援人员在泥泞中前行(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在泥石流形成的废墟中,他们不停地搜寻失联人员,挨家挨户帮助转移村民。午后短暂的休息,矿泉水就着干粮便匆匆填饱了肚子。

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傍晚,村委会大院的灯亮了起来。“明天一早,必须准备好13副担架。”滦平县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在讨论村民转移方案的细节。由于还没有通电,他们打着手电筒,逐个确定转移方式和协助转移的人员名单。几页白纸上,写得密密麻麻。

夜渐渐深了,有人在院子里点燃了篝火。侯佳男和队友围在篝火旁,边取暖边烘烤白天被洪水浸湿的衣服、鞋帽。记者看到,几个队友扛不住困意,在院子里打了个地铺,刚躺下就睡着了。高强度的救援,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印记,救援人员的脚上都不同程度地磨出了水泡。“这点儿伤对于我们来说不算啥。”侯佳男一边倒掉鞋里灌满的泥沙碎石,一边说道。

救援人员拉绳做桥转移受灾群众(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此时,在距离滦平一百多公里外的兴隆县,六道河中心卫生院的灯还亮着。28日4时,山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倾泻而下,打破了山乡的寂静。天蒙蒙亮时,卫生院全体职工已全员到岗,应急医疗救援队迅速组建,向着受灾村落出发。

院长刚凤永一晚上没合眼。灾情发生后,卫生院还兼顾帮扶工作,了解到受灾群众的用药需求,刚凤永连夜驱车赶往县城购药。“感冒药、消炎药、降压药……这些都得备足。”他告诉记者。多方奔走协调后,1100份各类药品和消毒物资终于凑齐,第一时间送到救灾指挥部分发。

据了解,灾情发生后,兴隆县迅速整合力量,成立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设施恢复、抢险救援、安置保障、灾后防疫等9个工作组,统筹推进救灾工作。

安置重建

他们齐心协力重整家园

8月1日晚,随着第一批奔赴滦平灾区的消防救援队员撤离,救援工作也暂进尾声。当日,兴隆县六道河镇前往朱家沟村的进村道路终于被打通,各安置点也陆续投入使用。

刚转移来的村民还在适应着安置点的生活节奏,医疗保障已同步到位,让人倍感安心。在六道河中学安置点,第一个班组的医疗队员各有分工,3名坐诊医生在诊室里随时待命,12名工作人员拿着宣传单在各楼层穿梭,48小时轮班坚守为村民提供购药、诊疗和心理疏导服务。

安置点医务室的医生在为转移村民测量血压(央广网发 蔡洪坡 摄)

8月2日下午,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兴隆第二中学安置点的院子里。来自响水湖村的村民王秀梅正带着三个外孙女在树荫下玩耍。两个稍大点的外孙女摘了朵野花,逗着刚满一周岁的妹妹。

在宿舍楼的水房里,77岁的张素芝正在洗头。温热的水流冲走了连日来的疲惫,也冲淡了老人心中的阴霾。“活了大半辈子,哪想过会遭这么大的灾。”她一边擦头发一边说,“但是村里安排的都挺到位,安置点啥也不缺,热水随时都有,饭菜顿顿热乎,心里也暖乎乎的。”同屋的三位乡亲也跟着点头,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安置点外,消杀队员詹学刚的防护服已经湿透,沉重的喷雾器在他背上勒出深深的红痕。“墙角、门缝都要喷到,不能留死角。”他沙哑着嗓子提醒队友,手中的喷头对着被洪水浸泡过的墙面仔细喷洒。脱下防护服时,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淌。

不远处,一台台挖掘机的机械臂有节奏地起落,将混杂的石块、泥浆一点点扒开、推送;压路机则沿着刚清出的路段缓缓推进,钢轮碾碎路面残留的小碎石,把混着泥浆的砂石层一点点压实……随着道路不断恢复,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抢修全面展开。

“咱自己也得先干起来,不能光等着救援队!”在南台子西沟村,张桂芳正和儿子清理院落。村子里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都参加到清淤工作中。

兴隆县六道河镇六道沟村村民正在家中清淤(央广网发 路钦淋 摄)

洪水退去后的山峦间,野花从泥泞中探出头来;倒塌的房屋旁,新的地基已经露出雏形;村口空地上晾晒的衣物,在阳光下轻轻摆动……

“人在,希望就在。”张桂芳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拎起铁锹往下一处走去。她的身后,铲车正推开最后一段淤泥,露出通往山外的路。

监制:张继航

采制:李瑶 禹云飞

(李遥、张霰、赵娇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