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机器人也跑马拉松了

2025-04-19 09:26:00 围观 :0次

今天(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鸣枪开跑。

天工、夸父、轩辕、逐日、神农……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共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地的20家机器人团队参赛。

“玩真的?”“能跑下来吗?”“认路吗?”“会不会摔了?”网友们纷纷发出疑问。

这场“机器人总动员”,背后有何深意?

人机同框的马拉松

本次赛事共吸引3万余名跑者报名,有9000余名跑者以及近20家机器人企业参赛队同场竞技。

比赛采取人形机器人与人同时起跑、共跑21.0975公里的形式。为保障安全,本次赛事在人类与人形机器人之间设有物理阻隔

参赛机器人须在专用赛道内进行比赛,机器人间距应控制在1米以上,且不得妨碍其他参赛机器人的正常行进。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设裁判长、主裁判、随行裁判。比赛过程中由裁判长为每个参赛队伍指派一名随行裁判,佩戴具备录音、录像功能的记录仪,全程跟随参赛队伍。

赛队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随行裁判同意后进行换电、更换机器人的操作。机器人通过起点线时开始计时,通过终点线时停表,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

比赛的地形对机器人来说并不简单,既包括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缝路,又有长缓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区域,最大坡度≤9°。

对机器人而言,每一处起伏都是对其稳定性和动力系统的考验。

线路中,共设有6个左转道与8个右转道,转弯角度≥90°,这要求机器人具备精准的路径规划和灵活的转向能力。终点前还设置了1.5公里的直道,在经过漫长赛程后,这段直道成为机器人全力冲刺的舞台。

赛制方面,人形机器人“跑马”类似于赛车比赛,机器人以队伍为单位参赛,配有同步奔跑的人类领航员、操作手、工程师。机器人换电的过程类似赛车比赛“换轮胎”,出发模式也将采用“排位赛”的形式分别计时。

让机器人跑马拉松

图什么

“人机共跑”对于主办方、参赛队选手和观众来说,都是首次。比赛期间,难免会出现“钢铁侠”可能摔倒的小插曲。

那么,花大力气组织机器人们跟人类一起跑马拉松,有什么意义呢?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认为:“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

完成长达21公里多的半程马拉松,人类运动员比拼的是体能和耐力。而电机驱动的人形机器人,角逐的是技术的先进性与稳定性

▎“大块头”为减轻负重,需考虑更换质地更为轻便的材料;

▎“小短腿”为保证供能,必须带着续航更强悍的动力电池;

▎各种体型的机器人,都得适应地形、天气并顺利完成爬坡拐弯、跨越轨道、最后冲线等动作……

由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师生团队设计的人形机器人,“出生”不足白天也来参赛

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的人形机器人既能干绣花、按摩这样的精细活,还能蹦跳跑、搬重物,甚至完成后空翻、回旋踢等复杂动作。但长距离动态平衡仍属于硬骨头,这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续航等核心技术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正如“天工队”技术负责人所言,“如果通过这次比赛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等问题得到解决,对以后人形机器人进行长距离巡检或特种场景作业,最终走进家庭服务人类都是非常关键的节点。”

有参赛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机器人“跑马”可以验证技术成熟度,推动行业标准建立,同时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一方面推动高扭矩电机、柔性关节、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一方面也因为奔跑涉及全身协同运动控制,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厂商与AI算法公司的深度合作。

这将打开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全新应用空间,推动产品进一步投身灾害救援、长距离巡检,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等社会和生产场景,甚至走进家庭参与养老陪护等,成为人类生活助手。随着能力逐步提升,人形机器人也可以成为专业跑者的陪练,直接“反哺”体育事业发展。

机器人“跑马”

面临不小挑战

如果用AI技术生成一个“人机共跑”画面,机器人仿佛快赶上人类的速度。

但实际上,机器人的奔跑速度与人类还有较大差距

多位业内人士介绍,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要想在稳定状态下长时间奔跑,仍面临不小挑战。

熊友军介绍,真实路况和实验场景有很大差别。其中:

● 为了完赛,机器人首先要有适应长距离奔跑、散热技术过硬的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

● 其次,机器人要能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实现奔跑、定位、动态避障等功能,考验其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

● 还有,“跑马”充分考验机器人稳定性、可靠性和续航能力,转弯、上坡、下坡等复杂路况,都对机器性能提出较高要求。

由于产业发展还有不少技术难题有待攻关,户外复杂的自然条件也将对机器人运行产生扰动。从现阶段看,机器人可以与人共跑,但还达不到“共赛”的条件,所以,此次赛事更像一次产业对话和机器人“大练兵”

4月14日在第五届消博会上拍摄的做出抱拳手势的机器人

而从人的角度看,通过与机器共跑和现场观赛,将更多收获感官上的体验和知识层面的拓展。这些收获并不空洞抽象,科技与社会的“良性碰撞”,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人机边界”,巩固科技为惠及人类而生的初衷和底层逻辑,推动从“人机共生”向“人机共荣”发展

“可以说,人形机器人‘跑马’的本质,是人类的想象力和梦想在奔跑。这是比赛的最大看点。”李全说,无论结果如何,当人形机器人冲过终点,除了速度、名次,它所留下的足迹比奖牌更加珍贵。21公里的赛道终会跑完,但人机协同的探索不会停歇。

来源: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北京日报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传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