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自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结果需住院接受保肝治疗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周荃)“药物是守护我们健康的重要防线,无论是缓解一般感冒不适,还是控制慢性病发展都功不可没。但是,是药三分毒,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要防止其可能成为损肝的‘隐形杀手’。”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科肝病中心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刘长明今日表示,临床最近收治了一个典型病例,就是因用药不当引发药源性肝损伤,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37岁的李女士(化名),在近日一次妇科检查后,因害怕妇科炎症影响正常生活,于是自行服用了两周头孢类抗生素,以及抗HP类药物(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药物)。起初,她感到腹部轻微不适、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误以为这些症状是药物引起的胃部反应,因此并未引起重视。几天后,她的腹部胀痛感明显加剧,且眼白部分出现发黄现象,这让她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于是,她赶紧到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科肝病中心一病区就诊。
经过一系列详细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都显著升高,这一结果令她震惊不已。感染科肝病中心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刘长明在仔细查阅李女士的检查报告后分析认为,异常指标很可能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对肝脏功能造成了损害。在医生的建议下,李女士立即住院接受保肝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她的肝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目前身体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
刘长明介绍,所谓药源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及/或其代谢产物等所导致的肝脏损伤。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大多数药物都要在肝内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羟化等代谢过程。然而,某些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或者直接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
比如抗生素类,红霉素、四环素等,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过量使用会严重损害肝脏。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抗肿瘤药物,如化疗药物,对肝脏的毒性较大。中草药,如雷公藤、何首乌等,也可能引起肝损伤。
哪些指标会提示肝脏损伤呢?肝功能指标中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当肝细胞受损时,这两种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水平值会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升高,可能提示胆管损伤。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则可能出现黄疸症状,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此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升高,意味着肝脏的合成功能受到了影响,肝损伤可能较为严重。
预防药源性肝损伤,刘长明表示,首要原则是遵医嘱用药。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处方和剂量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定期检查肝功能,长期服用药物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肝损伤。避免滥用药物,不要随意使用非处方药,尤其是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增加肝损伤的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护肝脏。
既然吃药可能伤肝,那生病了还能吃药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关键在于合理用药,遵循医嘱,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对于已经出现肝衰竭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保护肝脏健康。药源性肝损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通过了解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肝脏,避免不必要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