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子里的大生态
前不久,全国首批“生态友好幼儿园”项目试点园名单公布,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墨子巷幼儿园榜上有名。近日,记者走进该园,探寻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童心的生动实践。
在墨子巷幼儿园碧桂园分部的生态园里,中班孩子胡君泽正在和同伴喂小兔子。孩子们有的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小兔子如何用三瓣嘴快速嚼菜叶,有的学着教师的样子,将兔子粪便收集起来,给生态园里的青菜当肥料。教师阮剑说,在与小兔子朝夕相处中,孩子们慢慢懂得了照料与责任,也真切触摸到了自然循环的奇妙。
近年来,迎江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全力推进“生态友好幼儿园”建设。墨子巷幼儿园构建起了“环境—课程—体验”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让自然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使绿色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为全区探索生态教育新模式树立了典范。
墨子巷幼儿园共有13个园部,每个园部都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区域:种植园内番茄垂枝、黄瓜攀藤,动物饲养区兔子蹦跳、鸡鸭成群,沙水区孩子们筑坝引水,创意十足。“我们鼓励孩子们到自然中寻找宝藏,用树枝搭建城堡,用种子装饰画作,还在全园‘自然市集’义卖创意作品。”该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杨俊梅说,这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游戏体验,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基于儿童视角,墨子巷幼儿园重构自然教育课程,形成“观察—探索—创造”的生态学习链。每周的“自然探索日”,孩子们在种植园记录植物生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习性。同时,孩子们春挖荠菜、夏制香囊、秋收果实、冬绘雪景,将传统文化与自然认知相融合。
随着“生态友好幼儿园”建设的推进,墨子巷幼儿园启动多项创新举措:在生态科普长廊展示动植物标本与环保知识,在“无塑校园”行动中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这些改变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该园还建立了自然课程资源库,开展自然生态课题研究,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模式。“孩子们用枯枝创作的装置艺术品令人惊叹,我们正在为他们筹备生态艺术展。”杨俊梅说,通过社区联动、姐妹园共享机制,绿色教育正从园所走向更广阔的社会。
对墨子巷幼儿园的教师来说,生态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培育。每当孩子们在树林里探索、在种植园劳动,并逐渐理解每一片叶子、每一颗果实的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也在他们心中悄然扎根。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能互动的生命图谱,让孩子们与自然对话,与环境共长,让童年在绿色中绽放本真光芒。”杨俊梅的话语,道出了墨子巷幼儿园生态教育的初心,也描绘出了园所生机盎然的未来图景。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4日 第01版
作者:通讯员 王红艳 本报记者 王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