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则友好交往的故事,为何暖人心?

2025-07-05 03:27:00 围观 :0次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

(原标题)跨越山海,三个中非合作故事暖人心

以“中非共行动 逐梦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日前在湖南长沙举行。行走中非经贸博览会的会场内外,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张张热情洋溢的面孔,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一次次温暖坚定的握手。从中非朋友们的口中,记者听到了3个暖人心的故事。

一张签证,圆了贝宁小伙的创业梦想

“我想创立一个非洲农产品品牌,自己当产品代言人。”在中非经贸博览会上,记者见到正在现场向观众推介非洲特色农产品的26岁贝宁小伙乔力。谈及未来,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乔力眼中闪光。

清晨乘坐高铁奔向湖南娄底的农机工厂,下午与采购商洽谈合作,深夜在线上与非洲客户修改合同——乔力感叹:在中国的生活很有奔头。

5年前,乔力在和中文老师聊天时,得知湖南是中非经贸合作的热土,便决定来长沙发展。

过去,国际青年留湘发展面临一道政策门槛:办理工作签证需两年工作经验。2023年,湖南在全国率先推出“创业签证”制度,向有意向、有资源的优秀外籍毕业生发放签证,并提供创业指导和帮扶。2024年,乔力从中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后,顺利获得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2024年首张“创业签证”。同年,乔力入驻片区国际青年创业港,创办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将农业机械、五金产品等“湖南制造”销往非洲市场。如今,公司在谈意向订单金额约30万美元。

今年5月,在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现场,乔力敏锐捕捉到贝宁客户对小型农机的兴趣。他立即赶往以农机制造闻名的娄底双峰县。在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的试验田里,经当地农机手指导,乔力驾驶着旋耕机在泥泞水田里自如耕作。跳下驾驶座后,乔力举起手机拍摄讲解视频发给客户。在乔力看来,这种操作简单、价格亲民的小农机,正是非洲农户急需的“致富帮手”。

自去年12月1日起,中国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日前,中方宣布愿通过商签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实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同时为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提供更多便利,贝宁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路径更加畅通。一头在中国开拓电商渠道,一头在贝宁开发农产品源头,乔力计划将家乡的优质腰果、棉花引入中国市场。更宏大的蓝图在他心中酝酿:建立非洲版国际青年创业港,支持中国青年“闯”非洲。

“让非洲与中国擦出更美的经贸合作火花。”在一张创业签证的赋能下,乔力许下的心愿,正在变成现实。

一条小鱼,反映经贸合作的共赢活力

长沙坡子街火宫殿,中非经贸博览会“味道湖南”美食市集人头攒动。

“这种风味小鱼很有嚼劲,但好像不是湖南本地品种?”前来体验的游客问。

“没错,这是来自肯尼亚的鳀鱼。”湖南劲仔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展台的工作人员说。

从肯尼亚来到湖南后,这种银色的小鱼被送上智能化生产线,变成美味的海鲜零食。为了一包只卖不到1元人民币的休闲零食,建立起一个跨越半个地球的产业链,凭的是什么?

“鳀鱼虽小,但产业不小。”劲仔食品集团董事长周劲松说,鳀鱼零食正是企业销量最大的单品。“企业快速发展,每年需要进口数万吨鳀鱼干。”

肯尼亚拥有很大的渔业发展潜力,然而渔业加工产业链并不健全。“刚到那里的时候,我发现当地渔民捕鱼主要是乘小船手工撒网,危险性很高,收入却很低。”周劲松说。2018年,劲仔食品集团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在肯尼亚建设水产品初加工基地。“一开始,光伏发电系统、锅炉、制冰机等设备都要从中国运过去。到后来,我们更多是引入理念、工艺和技术。”周劲松说,企业组织了专业品控团队,在当地培养相关技术人才,“2021年,这一项目已经成为肯尼亚渔业部质检员国家培训基地”。

2023年6月,来自基地的首批野生深海鳀鱼产品在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亮相。“从此以后,每年都有肯尼亚鳀鱼稳定批量输入。今年4月,又有50吨肯尼亚鳀鱼顺利抵达湖南。”周劲松表示。

一条小鱼的故事,串起了中非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的发展历程。数据显示,中非农产品贸易规模2024年首次突破700亿元人民币。中非农业合作正从单纯的贸易往来,转向更深层次的产业链建设与技术合作拓展。

一位专家,牵起授人以渔的感人情谊

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开幕前夕,来自冈比亚的47岁农民穆萨·达博将一袋冈比亚生长的中国杂交水稻稻米,恭敬地放在了袁隆平的墓前。

目前,非洲已有2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中国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西郊的马义奇镇,湖南援非农业专家胡月舫早早就来到了田里,和当地农民一起劳作。“丰收,在这里显得尤为珍贵。”看着眼前的景象,胡月舫十分欣慰。

2007年,中国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2008年,胡月舫作为中国首批援非农业专家来到马达加斯加。

刚来那阵子,胡月舫和同事们面临着想象不到的困难:没有电,用太阳能板给手机充上电,才能与远方的家人联系;白天穿越灌木林、原始森林,一走就是十几公里,摩托车一坐就是大半天;晚上借住在农户家,在稻草上挨过一夜又一夜;缺少农具,就自己画图纸,找当地铁匠铺打出耙子……经过十几年努力,胡月舫和同事们成功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5个杂交水稻品种,平均产量是当地水稻的3倍。这也是中国首次在非洲培育成功并通过当地政府审定的一批杂交水稻品种。

好种子,还需要好的种植技术。胡月舫挨村给当地农民讲课,手把手教他们科学田间管理。多年来,中国农业技术专家在马达加斯加举办了数百场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间接传授技术给数万名农民。“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教会怎么种,更是提供全产业链的手把手扶持。”胡月舫说。

“中国专家提供的种子和技术,让我的日子越过越好。”马义奇镇安扎罗法克村农民扎那说,这3年种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达到7吨,收入多了,盖了一栋新楼房。

如今,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已达9万公顷。被问起为什么长期坚守非洲,胡月舫说:“杂交水稻让我们吃饱了饭,我也想让非洲兄弟吃饱饭。”

朴素的话语里,浓缩着中非人民共建命运共同体的深情厚谊。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杨迅、孙超、湖南日报记者胡盼盼参与采写)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