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体融合让城乡聚人气有“财”气

2025-09-10 08:12:00 围观 :0次

都杨镇降面村“四好农村路”。云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体公园篮球场座无虚席。云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位于西江边的湾边村沙滩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云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云浮市区驱车前往云安区政府,沿途可见正在升级的工业厂区。传统产业曾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如今正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推进,逐步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2024年,云安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2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6.68亿元,既延续着建材、化工等产业的历史积淀,也在城乡融合实践中探索新的增长路径。

20km外的都杨镇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文体公园内座无虚席,第三届“村BA”决赛的欢呼声刺破夜空。这座场馆不仅成了村民欢呼的主场,更是都杨通过城市更新吸纳人气的缩影。

南方日报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云安轩 黄天康 何倩英

筑巢引凤 设施更新渗透城乡肌理

都杨镇文体公园的灯光不仅照亮了篮球场,更照亮了一个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镇以“设施更新”聚集人气的思路。这座由中国水利水电六局援建的场馆,赛后将作为大型文体活动固定举办地,赛场周边兴起的集市,让都杨蜂蜜、托洞腐竹等农产品通过直播远销省内外。据测算,该场馆每年可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消费超1400万元。

2025年以来,全镇已接待游客超58.6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超5300万元。中秋国庆双节前,湾边村筹备首届渔获欢乐周,樱花园将同步推出露营活动,一条以体育为纽带,融合消费升级与城乡共荣的道路日益清晰。

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这样的更新已渗透到城镇肌理。省道S537线(细友石场至湾边段)已完成全部征地拆迁,正加快建设;云帆公园、降水小公园等休闲场所相继投用,湾边村正在积极推进3A级景区打造,“一老一小”可就近享受文旅体验。交通网络的“毛细血管”持续畅通,南广高铁、清云高速、西江黄金水道共同构成“水陆铁”联运体系,使都杨成为云浮对接大湾区的“桥头堡”。三年来,都杨镇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达86公里,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全覆盖。

产业更新则为“留人气”提供支撑。工业上,依托中电建等企业推进绿色建材项目,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8.41亿元,同比增长35.38%;农业上,围绕杨柳冬瓜、珠川肉鸽等特色农产品,2024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5.0366亿元,同比增长3.4%,珠川村12个肉鸽养殖基地年产值达1040万元。产业与文旅的联动,让“周末经济”“亲子经济”在都杨镇落地生根。

直面短板 “留量”长红的现实挑战

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成长的烦恼同样清晰可见。

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连接都杨与六都的疏港大道建设工程三期(省道S537线六塘至云浮新港段)于今年3月开工,正加快建设,这条全长15公里的道路,是串联两大片区的物理纽带,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求。

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也面临类似问题:都杨镇完成西坑小学和麦坑小学等小规模教学点撤并,31名学生转学就读,集中办学提升了教学质量,但也使部分家庭的通勤成本增加。

农特产品附加值低,同样制约流量向收益转化。杨柳冬瓜、洞坑蜂蜜等土特产虽有特色,但品牌建设滞后、深加工不足。即便今年有5家企业与本地瓜农签订30万斤杨柳冬瓜收购协议,仍难突破“初级产品”的局限。

文旅消费存在“季节性波动”:湾边村文旅消费多集中在节假日,平日人流锐减,反映出旅游产品供给的单一性。

此外,部分区域环境整治仍需深化。虽已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攻坚,但部分村庄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有反弹趋势,群众参与维护的意识还需提升。这些短板虽不影响整体更新方向,却需在后续工作中针对性破解。

梯度推进 城乡融合的未来图景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都杨镇的城市更新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推进。

社会力量成为重要助力。目前已成功对接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落实6个公益项目(计划投资8476.78万元),涵盖云棚村整体提升、滨江碧道建设等。3年来,热心乡亲与企业捐资超530万元,用于村道、文体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药科大学等高校学生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完成14幅墙绘约1000平方米,助力农房风貌提升。

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是下一步重点。都杨镇计划推动湾边旅游片区创建3A级景区,力争2025年底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破亿元;工业上,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为绿色建材等项目提供土地保障;农特产品也将通过“政校企”合作,如与云浮中专、供销联社联合开发冬瓜月饼、冬瓜酥,提升产品附加值。

环境与民生的优化正在提速。2025年将完成剩余11个自然村污水治理,年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同时持续推进农房风貌管控,严格落实新建农房“带图审批”,2024年已完成880栋农房风貌提升。民生服务上,3年来开展公益培训超1500人次,完成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1764人次,2025年还举办“南粤春暖”招聘会提供500多个岗位。

都杨镇的城市更新,始终在“补短板”与“强优势”的平衡中推进。当前,省道S537线建设尚未完工,湾边文旅配套仍在完善,21个自然村的污水治理仅完成10个,这些未竟的工程,是城镇进一步聚集人气的突破口;而杨柳冬瓜深加工不足、文旅消费季节性波动等问题,也提醒着产业升级仍需向“深水区”迈进。未来,随着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升级与民生保障的协同推进,都杨镇将更有底气打造“城乡融合样板”,让“村美、民富、产业活”的画卷愈发清晰。

■一线实践

文体公园

成“流量引擎”

都杨镇文体公园内有一座醒目的大型篮球场,这座场馆,因“村BA”赛事被更多人熟知,每逢比赛,3300个座位无一空席,但它不止于赛场功能——它用看得见的热闹,撑起了城镇聚人气的“骨架”。

“在此之前,都杨镇缺一处能‘拢住人’的公共空间。”都杨镇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除湾边村外,村民休闲多在村口小广场,外来游客无处停留。作为央企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公益项目,它最初是为满足村民运动需求而生的,可“村BA”观众的欢呼不仅点燃了乡村体育热情,更直接带动了周边消费。这座赛场预计每年创造综合消费约1400万元。2025年以来全镇接待的58.6万人次游客中,不少人因“村BA”知晓都杨,而文体公园成了他们认识这座城镇的第一个窗口。

文体公园的价值,在于为都杨镇的文旅融合搭起了“桥梁”。虽然没有刻意设计复杂的联动场景,但它天然串联起了城镇的消费节点,来看“村BA”的观众,会顺带光顾周边的土特产摊位,买上几罐都杨蜂蜜或托洞腐竹;外地游客看完比赛,到湾边村看醉美日落、尝西江河鲜。这种“因赛事而来,为全镇停留”的消费路径,正是聚集人气的理想状态,只需提供一个焦点,人气自然会向周边扩散。

都杨镇工作人员表示,如今,文体公园早已超越了运动场馆,它是都杨镇展示城乡融合成果的名片,游客来此感受乡村活力,本地村民在此享受公共服务。它也是人气转化的“中转站”,把一场赛事的流量,变成了餐饮、住宿、土特产实实在在的消费。一处设施激活一片区域,让“聚人气”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活力。

■笔架山时评

别让“流量”

止于“热闹”

都杨镇因文体公园“村BA”决赛的欢呼声再次走红,“通过城市更新聚集人气”有了鲜活场景。但热闹过后,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让流量变“留量”,让人气成“生机”?

都杨镇的破题思路值得肯定——用“设施搭台”。中国水利水电六局援建的文体公园,赛后化身大型活动举办地,周边集市让都杨蜂蜜、托洞腐竹借势外销;省道S537线推进、86公里农村硬化路覆盖,让“一老一小”就近休闲,这些设施实实在在降低了“来都杨”的门槛,也撑起了人气的骨架。

但“留不住、难持续”的问题随之显现。文体公园、湾边村增加了消费新场景,但还需要规范管理和引导,避免同质化竞争;湾边村文旅消费集中在节假日,平日人流锐减,暴露了旅游产品供给单一的短板,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需要跟上脚步;疏港大道三期尚未完工,区域协同的人气吸引力还需加强;部分村庄乱堆乱放现象反弹,也会削弱游客的停留意愿。这些问题提醒:“聚人气”不是靠一场活动、一处景点就能实现的,更需要提升“持续吸引”的能力。

好在都杨镇的后续动作,已在朝着“长久”发力。推动湾边创建3A级景区,是想从“单点活动”转向“全域文旅”,拉平淡旺季差距;引入央企项目、发动乡亲捐资,是用社会力量补基建短板,让“吸引人来”的基础更牢;开展公益培训、办招聘会,是用民生服务让本地人“愿留”,毕竟城镇的人气,终究要靠“本地人住得稳、外地人愿常来”共同支撑。

聚人气从来不是“建一处、火一阵”,而是要让设施、文旅、民生形成合力。唯有把“吸引人来”变成“让人愿留”,才能让城镇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旺起来。

相关文章